京劇,又稱平劇、京戲,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,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,遍及全國各地。
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、四喜、春臺、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,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,同時接受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劇目、曲調和表演方法,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,通過不斷的交流、融合,最終形成京劇。京劇在文學、表演、音樂、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。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,以二簧、西皮為主要聲腔。
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,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,武場以鼓板為主。京劇的角色分為生、旦、凈、丑、雜、武、流等行當,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,唱念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。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,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,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。素有“國劇"之稱。民國時期京劇的四大名旦——梅蘭芳、尚小云、荀慧生和程硯秋,這四個人就是中國京劇的靈魂人物,他們是中國民族藝術的驕傲,他們在繼承老一輩的藝術的同時還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融入表演中,形成了同出一脈但是風格各異的演出模式,自成一派,直到現在還對中國的戲曲表演有著很大的影響力。九九典藏第343場整理戲曲學家張古愚主編!上海國劇保存社發行《十日戲劇》十六期,上海國劇保存社其宗旨是“保存國劇固有藝術,提高觀眾看戲程度”。讓書友從這期刊看到國劇的發展和意義。喜歡者踴躍參拍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