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書為儒家經典,南宋學者朱熹將《禮記》中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,和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合為四書。據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、子思、孔子、孟子,所以稱為《四子書》(也稱《四子》),簡稱為《四書》。之后各朝皆以《四書》列為科舉考試范圍,因而造就《四書》獨特的地位。由于朱熹注釋的《四書》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,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,切于世用;又由于以程顥、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“程朱理學”地位的日益上升,所以,朱熹死后,朝廷便將他所編定注釋的《四書》審定為官書,從此盛行起來,到元代延佑年間(1314——1320)恢復科舉考試,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注《四書》之內,明、清沿襲而衍出“八股文”考試制度,題目也都是在朱注《四書》里。由于這些因素,使《四書》不僅成為 了儒學的重要經典,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,成了直到近代全國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。九九典藏第227場上傳13種不同版本四書線裝古籍,《欽定本朝四書文》、《鼎甲四書》、《增訂四書備旨》《尚書離句》《張九達先生四書尊注會意解》清禁毀書《四書朱子異同條辨》等不同版本四書,研究意義深遠,值得大家關注。 ...